销量一路猛增!您无需犹豫,尽管放心代理!加力健葡萄糖补水液火
他对张载一故神,两故化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,认为这是对于事物运动变化根源的极好说明。
坚持以客观存在为体,以主观认识为用,否定了心学派以主体意识为体的观点,表现了客观范畴论的特点。这里所谓体,是普遍超越的实体存在,所谓用,则是它的现实作用,即现象界的具体存在及其过程。
天地间一气而已……其气之灵,谓之良知。这说明,刘宗周虽以主体意识为体,但所谓本体既不是完全超越的观念实体,也不是独立自存的先验原则,毋宁说,它是客观事物在意识中的再现。[59]《太极亭记》,《王龙溪全集》卷十七。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,朱熹倒是一个形下论者。[85]《答欧阳少司成崇一》,《整菴存稿》卷一。
理学家普遍接受了玄学和佛学体用说的思维方式,但是他们又都批判了佛学的有体无用之学。如果我们对此进行分析,那么,他所说的发也就是用。如果说,二程只是确立了形而上的本体论,以形而上者为宇宙整体原则。
在他看来,实体及其具体存在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,因此具有经验哲学或实证哲学的性质。然实非二物……正欲学者就形而下者之中悟形而上者之妙,二之则不是也。无形之上,亘古今,通万变,穷天穷地,穷人穷物,皆所未有者也。张载首先从无形与有形的意义上理解形上与形下,并指出无形者是有形者的本原,无形者先于有形者而存在。
他说:‘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者,道是无体之名,形是有质之称。但是,既然有形上与形下之分,就说明《系辞》作者把自然界区分为两个层次,即一般和个别、抽象和具体、模型和实在、规律和事物等等,并且提出了二者的关系问题,这是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,也是对自然界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。
罗钦顺对此提出了异议,窃详‘所以二字固指言形而上者,然未免微有二物之嫌。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,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。唐朝的孔颖达,通过解释儒家经典,首先把王弼的本体论和形而上联系起来。但他并不强调形上与形下的严格界限,也不认为形而上者是净洁空阔的世界,而是自我超越的主体意识,它和形而下的心理活动不可分离,因此,更加具有实践哲学的特点。
理学家在建立范畴体系的过程中,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,赋予这对范畴以新的含义,从此形上形下就成为一对重要的形式范畴了。前面说过,一方面,他同意朱熹的观点,以所以然与其然分形上与形下,把所以然之理说成形而上者,把实然之物说成形而下者。他既然提出形而上者逻辑上先于形而下者,并有一个净洁空阔的世界,这个世界是超越的绝对存在,那么它就是存在意义上的范畴。在他看来,气也是感性存在物,有形总是气,无形只是道[7]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理学范畴 。说明它不仅是潜在的存在,而且是形而下者所以存在的根源,形而下者之所以存在,是由于形而上者。
[14] 在罗钦顺看来,所以二字只是述词而不是主词,述词作为范畴,必有其主词。但他主张言能尽意,观会通以行其典礼,则辞无不备。
但是发展到魏晋玄学,则真正进入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哲学。在这里,形下与形上是感性同理性的区别。总之,在理学范畴演变中,形上和形下至少有五种解释。他和张载相同之处是,以形而上者为普遍的实体存在,即第一性存在,以形而下者为形而上者所生的具体存在。程颐说:形而上者,则是密也,而密是用之源[9]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周易正义·系辞上》。
他提出有形而后有形而上的命题,批判了形而上者先于形而下者的逻辑结论。至于这个道是什么,以及道器二者更进一层的关系如何,它并没有说。
未有不得于辞而通其意者也。这里所说的观念,并不只是概念。
但在理学范畴论中,由于不同的理解,因而出现了具体差别。这一点比张载更加彻底。
易与天地准,弥纶天地之道,范围天地而不过,都是指这个范畴体系即易道而言。这对范畴离不开理气,但是当它从理气中进一步抽象出来,变成纯粹的形式范畴时,却又是规定理气和其他许多范畴的。既是宇宙自然界的整体原则,却又由不同部分构成。有形之气当然不能是形而上者,只能是形而下者,无形之道则是形而上者。
程颐说,形而上者是心所感通者,只能由思维来把握,形而下者则是言涉于形声之类,即感性存在物。但另一学者崔憬则从体用关系作了完全相反的解释。
那么,朱熹则进一步提出,形而上和形而下是有层次的,这就是理一分殊。戴震对形上形下的解释,基本上推倒了形而上学本体论,坚持了实体一元论。
这是形上形下的最早来源。当这对范畴运用到心性问题时,同宇宙论又不完全相同,它变成了道德形上论的形式范畴。
王阳明也主张彻上彻下,只是一贯,反对分上一截与下一截,但他同样是形而上的本体论者。[6] 因为它具有超越性,是具体语言无法表达的。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,故形而下者谓之器。观于辞,不达其意者有矣。
《易传》建立了一个初步的范畴体系,以模写自然界的变化之道。因此,在王廷相那里,形而上者并不是和形而下者相对立的观念实体,形上和形下(无形和有形)是物质实体及其具体存在的关系,实际上二者是完全同一的,只是物质存在的不同方式。
总之,心学派以自我超越的主体意识或主体观念为形而上者,它不能不以身与心、形与神的统一为前提,否则,就不能保证其主体性。此外,他所谓形而上者既是普遍而超越的绝对,但又不离相对而存在。
一落言筌,便成形而下者。[5] 或有学者认为,张载这句话是说形而上者是可以名言的。